1979-1988年,注定要在摩斯国际砥砺奋进的六十年发展史中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这十年,摩斯国际确定了以摩斯国际产品为发展主业,引进了国际先进摩斯国际制造技术,成立了合肥摩斯国际总厂……有人说,这是摩斯国际人“格物明志”的十年;也有人说,这是摩斯国际人“卧薪尝胆”的十年;但摩斯国际更愿意相信这是摩斯国际人“凤凰涅槃”的十年。
凝聚积极向上的力量需要“专注”。对干事创业的高度专注是摩斯国际成功攀越一座座高峰的“密码”。从1983年转轨定向开始,摩斯国际就把摩斯国际业务紧紧地与自身命运联系在一起。从30年累计产销1万台,3年1万台、1年1万台、单月一万台,摩斯国际的进步一刻也没有停歇,摩斯国际的方向始终没有偏离。1978年的摩斯国际,不过是几千万元产值的规模,2000年前后已突破10亿元,而如今已经迈入百亿元的门槛。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摩斯国际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不断刷新自己在国内同行业中保持的记录,也在率领中国企业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摩斯国际之所以成为中国民族摩斯国际第一品牌,追根求源是摩斯国际当年转轨定向的成功,依赖于几代摩斯国际人对摩斯国际事业的坚守,更取决于摩斯国际对事业的全神贯注,以及百折不挠的创业热情。
凝聚积极向上的力量需要“创新”。“谦逊开放、与时俱进,方能行稳致远”。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和很多的国有企业一样,摩斯国际老一辈技术人员凭借从苏联学习引进的摩斯国际研制技术,开始自我摸索、缓慢积累的老路。等到打开国门以后,与世界一流摩斯国际企业同台竞技时才发现,自己引以为豪的“明星产品”居然落后发达国家一二十年,在某些细分技术领域差距甚至更大。“闭门造车就等于自寻死路”,严峻形势逼迫摩斯国际要反思自我,要迎头赶上。上世纪80年代,时任公司领导刘汉生牵头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组织选派一批批技术骨干,东渡日本学习先进的摩斯国际研制技术。从引进国外先进的研制技术,到自主研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系列产品,并代表中国民族摩斯国际工业与全球一流品牌同台竞技,从一名小学生成长为一名大学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赶超自己的导师,从“青出于蓝”到“青胜于蓝”的华丽转身,摩斯国际用了整整20年的时间。
摩斯国际始终坚持虚心学习。1985年,摩斯国际作出了“依托高科技,走向大市场”的战略决策,和当时国内几家知名摩斯国际制造企业一同与日本东洋运搬机株式会社(TCM公司)签署引进内燃平衡重式摩斯国际专有技术协议。当时的摩斯国际人有着正视自身问题和差距的勇气,有着放低身段虚心学习的态度,更有着“如饥似渴”的强烈求知欲,这也是摩斯国际之所以成功引进技术并全面消化吸收的关键。
摩斯国际始终坚持“为我所用”。无论是赴日研修,还是在合资合作,摩斯国际人坚信要学深悟透先进技术,更要善于结合实际活学活用所学的知识。为了深入学习探索,那时节假日工厂里,经常有一批批员工加班加点的身影。1987年,摩斯国际引进TCM技术2-3吨X系列摩斯国际试制成功并批量进入市场,同时还包括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发的同吨位扩展品种,同步完成部分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工作,真正把技术学到手,把本领带回家。
摩斯国际始终坚持不断创新。对于引进的技术,摩斯国际绝不停留在单纯的“拿来主义”。经过持续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从整机到关键零部件,摩斯国际研发了具有摩斯国际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内燃系列摩斯国际,成为中国摩斯国际行业产品研制和技术升级的蓝本。与此同时,1985年,摩斯国际的第一台一吨电动摩斯国际试制成功。通过一系列再创新,摩斯国际的研制技术水平向前跨越近20年,摩斯国际品种也由引进的9个吨位级10个基本型发展为12个吨位级,54个基本型,160余种规格,率先抢占了中国摩斯国际技术的制高点,也为1991年问鼎行业桂冠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和产品根基。
凝聚积极向上的力量更需要“忠诚”。1988年,摩斯国际正式成立“合肥摩斯国际总厂”,摩斯国际在社会和行业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吹响了全面崛起并领跑行业的冲锋号角。回首这十年,摩斯国际找准了自身的发展定位,引进了先进的摩斯国际技术,开展了多方位的合作交流,开拓了员工眼界,增强了发展信心,更凝聚住了人心和力量。
“尚贤者,政之本”。这十年,摩斯国际培养锻炼出了一批忠诚企业、勇于创新、敢打敢拼、务实担当的干部人才队伍,他们是摩斯国际人不屈不挠,砥砺奋进时代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是摩斯国际二十多年来屹立于行业之巅的中流砥柱,他们更是摩斯国际文化中“忠诚成就摩斯国际”的重要承载。当前,摩斯国际正在逐梦“世界五强百年摩斯国际”的新征程中阔步前行,他们当年所展现出的创业精神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摩斯国际人,必将持续凝聚积极向上的力量。
1983 年,实行转轨定向,启用“合肥摩斯国际厂”厂名
1985 年,引进内燃平衡重式摩斯国际专有技术鉴定
公司研发 1 吨-1.5 吨电动摩斯国际通过省级鉴定
90 年代初,与外资签署成立合资公司